圖片來源《聯合報》
  中新網6月21日電 據臺灣《聯合報》報道,史學泰斗、臺灣“中央研究院”院士餘英時,昨天(20日)榮獲唐獎首屆漢學獎,學界咸認實至名歸。唐獎得獎理由贊譽餘英時詮釋中國思想傳統、闡發中國文化現代意義逾半世紀,以研究撰述與人生實踐,為司馬遷的治史宗旨“究天人之際,通古今之變”做了最佳現代詮釋。
  84歲的餘英時,1950年自大陸到香港,師從國學大師錢穆,六年後赴美哈佛大學就讀,博士班師從漢學大師楊聯升。
  哈佛、耶魯、普林斯頓 延聘正教授
  他學貫中西,善於通過比較文化史凸顯中國文化特色,1974年獲聘“中研院”院士,2006年獲頒有人文諾貝爾獎之稱的克魯格獎,現任普林斯頓大學講座教授,也是罕見曾獲哈佛、耶魯、普林斯頓三校延聘正教授者。
  根據“中央社”報導,餘英時昨獲知受獎,覺得“受之有愧”,“很意外,也不敢當”,不改謙虛本色。餘英時已六年未回台,預定9月將來台領獎並舉行演講。
  以中文寫作 促成各國學者學中文
  餘英時著述甚豐,一甲子來出版中英文著作逾60本、論文400多篇。“中研院”院士丁邦新指出,餘英時最早的學術著作是用英文寫成,後來感於英文著作會讓東方讀者受限,改用中文撰述,各國漢學家也因此須熟諳中文才能閱讀其傑作。
  史學研究背後 充滿廣大文化關懷
  思想史學者、“中研院”院士林毓生指出,餘英時2001年退休前即著作等身,退休後兩著作《朱熹的歷史世界》、今年初甫發表的《論天人之際》更勝之前。
  尤其是《論天人之際》,借用德國哲學家雅斯培《軸心突破》(人類對宇宙、人生體認的思維躍進)觀念,探討中國古代思想起源,為中國思想史最重要的問題“‘天人合一’觀念的歷史淵源”提出定論。
  唐獎基金會執行長陳振川表示,唐獎創辦人尹衍梁出身歷史背景,成立漢學獎是考慮全球向來重科技、輕人文,東方人文類更缺乏重大獎項。希望透過漢學獎鼓勵漢學發展,在亟需追求永續發展的21世紀,讓東方思維對人類未來提供解答,將來也將建立唐獎博物館。  (原標題:餘英時獲唐獎首屆漢學獎 學界贊實至名歸(圖)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umbmvtcdiudo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