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註:臺海網海峽導報
  臺海網(微博)9月21日訊 今天是臺灣“九二一大地震”15周年祭,在那場災難中,共有2000多人不幸喪生,10餘萬人無家可歸,這場7.3級大地震,不僅改變了臺灣的地形地貌,也改變了很多人對生活、對生死的態度。“九二一”不單單是個數字,它已成為一個印記,烙在臺灣人的日常生活中。
  到臺中旅游,有一個地方幾乎是必去的,那就是“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”,這裡位於霧峰區,本是光復中學所在地,遠遠望去,一堵堵殘垣斷壁,一條條大地的“傷痕”,讓人不寒而慄。地震工程教育館建在毀損的校舍基地上,館內還為兒童設立了游戲角,讓小朋友和父母一起通過玩具和漫畫書,認識地震的威力與力學、建築學的基本概念。“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”是臺灣“中央級”的地震紀念地,像這樣級別的還有三處:九九峰、九份二山地震紀念地、草嶺地質公園,如今上述地點不僅成為科普教育基地,也成為觀光景點。
  接受“震”撼教育的場所遠不止這些!在臺中、南投,很多鄉野村落仍保留一些地震遺跡,導報記者駐台期間曾赴“九二一地震”震中南投集集鎮採風,一棟損毀嚴重、二樓變一樓的武昌宮讓人印象深刻,廟方表示,之所以保留遺跡,選擇異地重建新的武昌宮,就是想時刻提醒附近村民防震意識不能丟。
  “九二一地震”的後續效應是全台性的,地震發生的次年,台當局便通過“災害防救法”,規定每年9月21日為“防災日”,每逢這一天的上午9點21分,警示廣播一響起,防震演習隨即開始,老師會引導學生安全撤離,叮囑他們不要慌。在臺北的街頭,導報記者也經常見到“震感體驗車”,民眾通過體驗地震的感覺,來學習避震知識。防災部門的公務員每年也要參加一次嚴格的考試,分書面訪評和實地演練,成績揭曉後,除給優良者頒獎外,更重要的是對不足之處進行及時檢討修正。
  十五年來,臺灣依然是地震不斷,其中不乏超過6級的強震,但島內街頭依然是平靜有序,多數民眾都顯得從容淡定,傷亡人數也大大降低,這不能不歸功於這些年來台當局力推的“震”撼教育。(海峽導報記者 薛洋)責任編輯:燕子  (原標題:“九二一”帶給臺灣的“震”撼教育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umbmvtcdiudo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